雨燕:用腳寫作的作家
《鹽大路》這部長篇小說在申請中國作協2011年重點扶持項目時,專家們的意見喜憂參半。很多評委對古鹽道這一題材充滿興趣,卻又憂慮一個女性要付出怎樣的努力,才能穿越時空的屏障,再現這條古道上的精彩傳奇?這是一個坐在家里敲敲鍵盤就能洋洋灑灑千萬字的時代,會不會有人愿意潛下心來邊調查邊創作? 作家雨燕用行動作出了回答。兩年間,她放下熱愛的新聞工作,足跡遍及恩施、神農架等十幾個地方,常常自備干糧、風餐露宿,曾遭遇毒蛇,跌落險灘,被野狗圍攻,卻不曾動搖。堅持采訪了數位健在民間藝人,找到三生廟等等鹽文化的遺存,掌握了豐富而翔實的史料。八易其稿,黑發變成了白發,但終成佳作。2014年,該作品經歷了作家出版社四次嚴格的審核,不僅由該社計劃內出版,并被列入“精品工程”叢書。據了解,《鹽大路》單行本自10月出版發行即獲文藝界好評,在淘寶、亞馬遜、當當等網站及各大圖書市場熱銷。評論家王干將其成功的原因歸功于是“用腳寫出來的小說”,因此“腳踏實地,腳接地氣”。 男人干的活兒 女人擔起來 12月14日,由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民族文學》雜志社、中國作協創研部聯合主辦的雨燕長篇小說《鹽大路》作品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白庚勝,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作家出版社社長葛笑政,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常務副會長葉梅、民族文學雜志社主編石一寧等出席了會議。會議由民族文學雜志社副主編趙晏彪主持。 會上,專家們對雨燕勤懇踏實“以腳寫作”的態度予以充分肯定。正是作者對這部小說做了深厚的工作,對鹽大路周圍的生活有深入的了解,各種民間習俗等信手拈來,因此寫起來才能這樣從容。 白庚勝表示,《鹽大路》既有地理風貌,也有傳奇故事,筆法上有民間文學的特色,也更像是一部百科全書,一條幾近消失的鹽大路,聯結了與這條路有關的各色人等,它涉及到的人物、涉及到的故事,比一般都市題材的小說要廣泛復雜、深刻精彩。作家要深入生活才能夠寫出這樣感動人的作品,所以作家們要以習總書記的指示為創作目標,以正能量的作品展示于社會和讀者面前。 葉梅也指出,作者描寫的“挑鹽”故事是男人干的活兒,女人要擔起來,就要付出雙倍的努力。雨燕的辛苦可以從《鹽大路》這本書的溫度中感受出來。 寫活了“死了卵朝天,不死又過年”的挑二們 《鹽大路》以世界優秀民歌《龍船調》的故鄉利川市柏楊鎮為原型的梅子鎮展開,以核心人物鎮上咸菜店老板楊青蘋的兒子悶兜的成長為主線,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著墨最多的是那些祖祖輩輩挑鹽衛生、靠賣苦力生存,卻淋漓盡致彰顯著生命本真的“挑二”們。 石一寧表示,革命和戰爭只是小說的一種故事背景,活動在故事的前景和近景的是民間的喜怒哀樂、江湖的快意恩仇。“挑二”們的情感世界,他們的命運遭遇,在小說中得到淋漓盡致地鋪敘、抒寫,成為《鹽大路》在當下文學創作中有別于其他作品的一種鮮明特色。 《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指出,作者豐富鮮活的細節描寫,對方言、俚語、民歌創造性的引入更增添了作品的魅力。比如若形容時間像流水,語言沒有任何味道,但《大鹽路》中,作者形容“時光如山溪的水,滑溜溜的,拐個彎就不見了”,顯得具有靈性,充滿美感。 《長篇小說選刊》主編顧建平也高度評價了小說巨大的人物含量和生動的語言特色,認為《鹽大路》“妙趣橫生”,稱自己“一半看一邊發笑,止不住往下讀,這是近三年來讀到的最具有可讀性的長篇小說”。 喚醒了“古鹽道”的文化記憶 鹽道,與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一樣,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是財富命脈之路。古川東鄂西由于特殊的地質構造,分布著大量的天然鹽泉,甚至恩施州利川市一帶古稱鹽陽,流傳土家族祖先廩君尋鹽西遷而與鹽陽女神相戀的神話故事。鹽的生產與販運催生了與鹽有關的城鎮和道路。這些古道由盛產井鹽的巴蜀地區出發,抵達湘鄂云貴的諸多城鎮村落,它們影響著巴蜀地區的政治格局,也串接數千年的文化交流、經濟血脈和民族風情。《鹽大路》正是借對那些曾經行走在川山蜀道上的“挑二”們超然豁達的“樂活”精神的描寫,來窺探這古老記憶里的運鹽之路的秘密。 與會評論家紛紛指出,《鹽大路》的呈現對于研究古鹽道文化很有價值,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讓這個古老的新名詞又煥發了生機。為正在升溫的“中國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石一寧表示,鹽大路的文化選擇或許已經使它具備跟文化人類學,民俗學和民族學等學科關于三峽地域的研究、對話的能力,這種能力構成了這部小說的跨界意義的能量。 葉梅從更宏觀的角度闡釋了《鹽大路》的文化內涵。她認為,本書體現了一種從歷史走來的親和,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不是塵封起來的閱讀,不是固化的閱讀,而是站在今天這個時代,從今天這個角度去回歸歷史,去重演歷史。這部作品是為今天的人們書寫的,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懷念、追憶和打撈,是作為一個寫作者對于今天文化的一次再創造,以過去的傳統文化來彌補今天由于工業化帶來的文化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