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一劇之本——訪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影視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趙晏彪
趙晏彪 轉載自 北京民族電影展官網 記者:“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影視劇本遴選頒獎活動”在北京國際電影節里成為具有特色的一個品牌,而且國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廖奔,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長、青海省常委宣傳部長吉狄馬加,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白庚勝等領導都參加了會議并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請問這次活動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趙晏彪:萬事開頭難,當初在舉辦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影視劇本遴選時,有些人執懷疑態度,一是能不能征集來好的劇本,二是遴選能堅持幾屆。現在看來這一切擔心都是多余的劇本遴選已經辦了兩屆,非常成功,遴選也成為了北京國際電影節不可或缺的品牌,最大的收獲還是劇本遴選工作已經不是簡單的征集劇本,而是我們已將文學創作和電影劇本、制片人、導演、投資方、發行和影視文化公司組成一個有機鏈條,完成我們的夢想:讓文學有出路,讓電影電視有素材,讓導演有好本子,讓觀眾有好看的影視看,形成一條真正的文學影視產業鏈。這才是我們最大的收獲,而在未來幾年里,能夠與好萊塢大片抗衡的中國電影只有本土題材和民族題材,我相信也一定會出現在我們推介的這些優秀劇本中。因為少數民族題材是中國電影的寶庫,是中國文化走出海外的獨有優勢,民族題材電影關乎中國文化的競爭力,只有大力發展民族題材電影,才能實現中國文化強國夢。而我們正在努力地兌現著,不懈地追尋著我們少數民族電影之夢。 記者:請問“首屆少數民族題材優秀影視文學劇本遴選”活動是在什么樣的環境下舉行的? 趙晏彪:2010年,對于中國電影史而言,有一個獨特的電影活動很值得記載:首屆“北京民族電影節”在北京市舉辦,120部少數民族題材影片參加了展映,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國際電影界的注意。期間,由我提議,在北京民族電影節的環節里增加一個項目,征集少數民族題材劇本,因為舉辦電影節所有的成就都是制片及電視集團公司,與主辦方沒有多少關系,而要想這個活動具有生命力,不成無源之水,就是抓劇本,因為劇本是一劇之本。就這樣由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北京市民族事務委員會聯合主辦了“首屆少數民族題材影視劇本遴選”活動,活動很成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說明人們對民族影視的期待。 記者:首屆遴選活動一共收到多少部劇本?最終獲獎情況是怎樣的? 趙晏彪:“首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影視劇本遴選”活動,歷時8個月,一共收到了220部影視文學劇本。2011年元月份,經過評審委員會的認真評選,一共有30部劇本和影片獲獎(其中十五部是未發表過的影視作品)。 2011年月2月,在民族飯店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大會,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司馬義·鐵力瓦爾地,全國政協副主席阿不來提·阿不杜熱西提,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布赫、鐵木爾·達瓦買達,中國作協主席鐵凝,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冰,國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青海省委常委宣傳部長、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長吉狄馬加,中國文聯副主席丹增以及中宣部、廣電總局、中央電視臺連續劇頻道、故事片頻道的領導都出席了頒獎會,30位獲獎作者獲得了獎金和獎狀。 記者:獲獎劇本有拍攝過的和沒有拍攝的,沒有投拍的劇本現在的情況怎么樣?你們是否有拍攝的準備? 趙晏彪:2012年,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影視專業委員會與中視鴻歌(北京)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拍攝、湖北省恩施州合作拍攝的電視連續劇《大水井》已經完成,近期將在央視播出。在15部未發表獲獎作品中,如《清水里的刀子》、《使者》、《枊條邊》、《香巴拉密鑰》、《海棠山》都已經被制片公司和央視將劇本買走及籌拍,而《你好,爸爸》、《同心》、《永生羊》都已拍攝完畢并在電視臺和院線播放。可以說一半以上的獲獎劇本或拍攝或被影視公司買去版權,不僅證明首屆劇本評選公正而且質量之高。 記者:請您簡要介紹一下“第二屆少數民族題材優秀影視劇本遴選”活動的情況,與上屆相比有什么創新? 趙晏彪:為了更好地發現好的劇本,弘揚民族文化,挖掘民族精髓,由北京國際電影節民族電影展組委會、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北京市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少數民族題材優秀影視劇本遴選”活動,于2012年5月正式啟動至 這次劇本遴選活動,我們有一個新的創意,就是在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召開首屆影視劇本創意投資發行洽談會及與影視公司簽約儀式,其目的就是要擴大民族影視劇本的影響力。同時,我們還將原創小說、散文也加入到投資洽談其中,因為文學是劇本的母體,影視劇本大多是由小說、散文轉化而成的。上次我們召開的《永生羊》電影研討會,就是由葉爾克西的散文改編的。為了鼓勵原創,從文學中發現好劇本,我們這次劇本遴選活動,將首次舉辦劇本和原創文學作品創意投資洽談會,將邀請全國具有一定實力的投資人、編劇、導演、制片人、影視公司和小說、散文作者匯聚于創意投資會上,目的是讓文學真正轉換成劇本,讓劇本轉換成影視。同時是為了改變影視劇本創作的偏向,鼓勵潛心創作、精心磨礪、打造“一劇之本”的精神。目前文學界、電影界、評論界缺乏交流,在文學創作和電影劇本的供求上沒有形成統一的鏈條,致使導演找不到好的優秀劇本,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不能拍攝成片子。而少數民族優秀劇本遴選活動,正是打開了一扇窗,讓編劇、導演、制片人有一個融洽交談的機會。 記者:第二屆活動收到多少部劇本了?涉及到多少民族?評選出多少優秀作品? 趙晏彪:此次征稿得到許多編劇和作家的支持,一共收到240多部劇本,其中少數民族編劇為83人,涉及32個少數民族。 我們請來了從事影視教學的教授、導演以及從事少數民族工作的民族學專家、作家。第一屆遴選活動我們還是以扶持為主,今年這一屆我們以能夠拍攝、具有可操作性和擁有一個好的事故基礎為評獎依據。而且本著寧缺勿濫的原則,最終電影劇本《德吉德》、《雌雄翡翠鳥兒》、《元上都》,電視劇劇本《京劇大師馬連良》、《黑斑》、《知青樹》等6部作品獲優秀劇本獎,《緝毒娃》、《版納春秋》等32部作品獲入圍獎。 記者:這次劇本遴選頒獎會還有一項議程是創投項目簽約儀式,這是一種什么形式,有什么實際內容? 趙晏彪:項目簽約儀式是我們這次遴選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由文化部民族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委員會分別給予電影劇本《德吉德》、電視劇劇本《海棠山》10萬元獎勵,電影劇本《沙海老兵》5萬元獎勵,以鼓勵優秀劇本的創作,下半年將開始籌備拍攝此劇。 記者:劇本遴選已經舉辦了兩屆,在遴選活動中有什么問題值得下一屆注意的? 趙晏彪:在劇本遴選過程中,的確有一些問題,一是一些作者不知道劇本的體例寫法,往往送來的是小說和人物傳記。其二,由于一些編劇不是少數民族,即使是少數民族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也存在著民族性差的問題,有偽民族的現象,為了符合少數民族題材征文的要求,往往把一個故事和人物強加在少數民族身上,顯得生硬又不嚴肅。其三是電影劇本寫得過長,一般電影劇本的字數約3萬字左右,場次為100場戲左右,這是電影,電視劇一般不超過40集,格式為影視體裁而不是小說或者人物傳記形式,由于臺詞太多,太長,使電影更像是說話而不像影像;其四,缺少生活,許多故事特別是細節缺乏生活基礎,脫離生活本真,生編硬造;其五,過于注重外視點(表面),缺乏內視點(細節和內心),使劇本缺少鮮活的故事。 記者:從您的談話中我已經感覺到對少數民族題材的劇本充滿希望,那少數民族影視是否離奧斯卡最近呢? 趙晏彪:這也是我們希望所在。去年在中美電影展期間,中方推薦了100部電影,但最后專家們只挑選出了5部電影參加中美電影展,令專家評委沒有想到的是,挑選出的那5部電影竟然全是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評委們開玩笑說,這不成了少數民族電影展了嗎?!這說明了什么?至少可以證明少數民族電影已經正在悄悄走進專業人士的視野,而取代中國的武術、都市、農村、抗戰等體裁的小我電影。少數民族電影,正以獨特的視角和特殊的藝術魅力讓世界刮目相看。 電影是文學的延伸,文學是電影的母體,劇本創作,是一劇之本,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影視專業委員會與北京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將劇本遴選活動一屆一屆地辦下去,為作家、劇作家們服務,為影視公司服務,為廣大觀眾服務,向他們提供優質的電影作品。為此,我們鼓勵作家抒寫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目前中國55個少數民族還有19個沒有本民族的電影,我們不僅僅只為55個民族拍攝電影,更為了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民族影視,使中國電影走向世界而不遺余力。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如果中國影片一定會在世界級獎項上獲獎,而獲獎影片一定是少數民族電影,讓我們為民族電影的美好未來努力奮斗吧! 官網記者 石磊